admin

南宫娱乐-那不勒斯连续5轮不胜,陷入低迷

admin NBA 2024-08-24 37浏览 0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那不勒斯连续5轮不胜,陷入低迷,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那不勒斯连续5轮不胜,陷入低迷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份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寓意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返璞归真,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同,同则不继”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而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具有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独脚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

(摘编自《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那不勒斯连续5轮不胜,陷入低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心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辨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让儒、道两家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它们就能长期共存,形成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思想流派。

B.如果法、阴阳、名三家能与儒、道两家思想互相吸收借鉴,那么就不会导致自身不独立的命运。

C.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合而不同”都讲“冲气以为和”。

D.殷周之际出现的重要的人文转向规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对儒、道两家思想影响很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它关注社会现实;而道家则不同,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三教合一。

C.“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有人只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这是有重大偏颇的。

D.材料三第1段运用反问提出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3.材料一中说儒、道两家“处处相反”,以下不属于其“处处相反”依据的一项是( )

A.儒家的人生观是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是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儒家崇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从容中道,主张凡事要合理、合时、合情;道家崇尚质朴无华、超然自得、少私寡欲,主张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

C.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D.儒家致力于构建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体系;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

4.三则材料分别侧重于论述哪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阐述。

5.儒家,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道家,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回顾我国古代文人的沧桑历史,到处都可以寻觅到这两种价值取向的影子,请各举一例来证明。

【答案】

1.D 2.D 3.C

4.①材料一侧重于论述儒、道两家在人生观和气象上的对立互补关。

②材料二侧重于论述儒、道、佛包容互补,共同奠定国学的根基。

③材料三侧重于论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5.①痴心于“致君尧舜上”的“诗圣”杜甫,其诗歌处处体现民本思想,沉郁顿挫的语调中饱含忧患意识,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印证。

②“诗成笑傲凌沧洲”的“诗仙”李白,不仅在皇帝面前无拘无束,而且游遍山河江川,有着狂放浪漫的个性,是道家出世思想的印证。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A.“只要……就”是错误的。由原文“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可知,原文不是必要条件,“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

B.“如果……那么”无中生有。原文只说“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并未说其被吸收的原因。

C.“都讲‘合而不同’,都讲‘冲气以为和’”是错误的。由原文“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可知,“和而不同”是孔子的观点,属于儒家,道家讲““冲气以为和”。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运用反问”是错误的。原文为“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问有答,应该是运用设问。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C.“忠良的气质与风度”与“院士的气质与风度”只能是指不同类型的人,不能说是相反的,因此不属于儒道两家“处处相反”的依据。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解题时,首先要理解每则材料的主要内容,然后再分析每则材料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尤其要关注不同点。

材料一第1段论述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大学派的趋向,第2段论述儒、道的对立互补关系,第3段从人生观方面具体论述二者的对立互补关系,第4段从气象方面具体论述二者的对立互补关系,所以材料一侧重于论述儒、道两家在人生观和气象上的对立互补关系。

材料二第1段论述儒、道两家主张的相同点,第2段论述儒、道思想的包容性以及儒、道、佛共同撑起“国学”这台戏,所以材料二侧重于论述儒、道、佛包容互补,共同奠定国学的根基。

材料三论述如何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且说到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所以材料三侧重于论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论点、论据以及为论点拟写论据的能力。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的知识分子有很多,比如杜甫,其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文章的特点之一是“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或“鲠言无所忌”,也就是敢于讲话,而且敢讲真话。这个特点是和他积极的政治态度分不开的。他的几篇奏疏都是敢于揭发事实,敢说“群臣之所未言”的话。在封建社会中,敢于说出别人该说而不说的话,这是了不起的胆识。类似的古代知识分子还很,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等。

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的知识分子有很多,比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回家,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其田园诗充分表现了其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其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其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又号“谪仙人”。自“酒中仙”,蔑视权贵,天子呼来不上船。曾经奉诏醉中起草诏书,令高力士脱靴。其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统一。类似的古代知识分子还很多,比如“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的阮籍,“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的苏轼等。具体作答时,考生可以根据以上分析或知识储备中各选择一名,结合人物的相关经历,简要分析论证儒家和道家的人生观即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曾国藩的领导力:并非权谋,而是理念

不少人心中的曾国藩,是“权谋”的形象。事实上,在朝有武功、在野有著述,被称为清朝理学大儒、“中兴名臣”的曾国藩的领导力的核心,并非权谋。曾国藩并非天资聪明之人。左宗棠对曾国藩的评价是“才略太欠”,是个“书憨”;梁启超也说曾国藩“非有超群轶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曾国藩也评价自己“生平短于才”。

曾国藩相信“至拙”能胜“至巧”。梁启超认为曾国藩的成功,恰恰就是“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民国学者萧一山也说曾国藩“不尚机权,惟务质实”,这是曾国藩人生哲学的核心,是他一生得力之处。

曾国藩是以书生从戎,他所面临的环境非常险恶。一方面是太平军的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另一方面,统治集团中,官吏渎法贪冒;士子不知廉耻,唯利是求。军队之中,将帅贪婪平庸,士卒望敌而走。在曾国藩看来,可怕的不是太平军作乱,而是人心的陷溺、人欲的横流。军事的失败的背后是价值体系的崩溃。无兵无饷不足忧,唯独放眼看去,竟然很难找到一个见利而不争先、见义而唯恐落人后的人。要扭转这种局面,在曾国藩看来,当务之急,是以“忠义血性”为核心的理念来改变人心,号召那些“抱道君子”,投身于挽狂澜的事业中。他强烈的救世意识,以及他执着地将自己的理念付诸行动所形成的强大感召力,便是他的领导力的核心。曾国藩的湘军因而表现出了异于任何军队的战斗力。

曾国藩理念的核心,是传统的儒家思想,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然而一般的儒生却只是想、只是说,而不敢做、不去做。曾国藩坚信“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自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毛泽东对曾国藩这一点非常佩服,认为曾国藩是“办事兼传教”之人。曾国藩成事的根本,就在以“传教”来达成“办事”的结果。

曾国藩在北京为官的时候,以理学为自己的修养之道。理学对其领导力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曾国藩一生以“做圣贤”为自己的追求。曾国藩具有“卫道”的强烈使命意识。曾国藩正是把与太平天国之间这场军事对抗,变成了一场文化上、价值上的“卫道”的战争。儒家为中国人提供了理想的人格和价值追求,是一种正面的导向。但是,儒家也带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过于相信道德的力量,因而理想主义色彩过浓的儒生,往往无法成事。因此,对于要在现实世界中把事情做成的曾国藩来说,只靠儒家的价值理念,显然是不够的。

曾国藩出来统帅湘军,开始运用法家的理念施为。法家相信人的本性是求利的,社会从本质上来说是围绕着利益而展开的。法家认为权势才真正具有让人屈服和顺从的力量,此外,法家还强调争夺。它使得曾国藩能够透过表面的温情看清深层的利害,这无疑是他能在为官从政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清醒而明白的意识的关键因素。但是,法家也有自身的不足。其最大的问题就是过于强势、冷酷、过于以自我利益为中心。所以曾国藩在湖南和江西带兵时,就陷入了极度紧张的人际关系中,以至于“通国不能相容”,最终被罢免了兵权,跌到了人生的最低谷。

挫败一度使曾国藩陷入焦虑抑郁之中。当然,挫折使曾国藩有了一个自我反省并得以真正脱胎换骨的机会。近一年的自我反省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咸丰八年再出而以黄老(即道家)处世”。法家之弊是逞强,是自以为是,而道家的“柔弱”、“不争”,恰恰是要打破人的自矜、自是,从过分的自我之中走出来。曾国藩就这样把儒、法、道三家的精髓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既有儒家的理想与追求,又有法家的清醒与现实,还有道家的成熟与灵活,从而达到了真正的圆通无碍的境界。这便是曾国藩领导力的最大特色,也是他最终能够成就事业的根本原因。

(选自《大家》2015.11.16,有删改)

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曾国藩看来,士卒的多寡和有无粮饷不是最重要的,真正让他忧虑的是,统治集团腐败,整个社会缺少“忠义血性”,找不到一个见利而不争先、见义而唯恐落人后的人。

B.曾国藩以传统的儒家思想为理念的核心,把儒、法、道三家的精髓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从而达到了真正的圆通无碍的境界,这是他最终能够成就事业的根本原因。

C.曾国藩的领导力的核心是强烈的救世意识。正是在“舍身卫道”、“忠义血性”的驱动下,曾国藩的湘军表现出了异于任何军队的战斗力。

D.法家与儒家有很大的不同,在法家理念中,只有实力才是靠得住的,人的行为也只有通过强制的力量才能改变。曾国藩治湘军的成功从中得力最大。

7.请简要概括儒家、法家、道家对曾国藩的主要的积极影响。

8.请简要分析曾国藩的品质特点。

9.毛泽东认为曾国藩是“办事兼传教”之人。结合全文分析毛泽东这样说的理由,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谈谈那不勒斯连续5轮不胜,陷入低迷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答案】

6.B

7.①儒家给了他崇高的理想和执着的信念。

②法家给了他清醒的认识和现实的眼光。

那不勒斯连续5轮不胜,陷入低迷

③道家给了他成熟的心态和圆融的处世之道。

8.①勤奋努力、低调务实。他天资并不高,但他以勤补拙,崇尚实干,在军事上和学问上获得巨大成功。

②信念坚定、意志顽强。身处险恶的环境中,价值体系崩溃的情况下,他有强烈的救世意识,并付诸实践。

③善于反思、懂得变通。在人生低谷时,知道反思而以“黄老处世”,融合儒、法、道,达到圆通无碍的境界,而成就事业。 9.①说曾国藩是“办事兼传教”之人,就是指曾国藩是传播儒家理念、践行儒家理念之人。

②首先,他是儒家思想的传播者,他以儒家思想为理念核心,一生以“做圣贤”为自己的追求,有强烈的救世意识,其次,它是一个实干家,对“天下事”,不空谈,而是挺身担当。

③他文有著述,成为理学大儒;他武有功勋,成为“中兴名臣”,可见他是一个“办事兼传道”之人。他通过对理念的传播与践行成就了事业。

④作为学生,我们要抱定正确的信仰,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要通过现在的努力学习去践行,去实现。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A.“找不到一个见利而不争先、见义而唯恐落人后的人”错误,过于绝对化。文章第三段的表述是“唯独放眼看去,竟然很难找到一个见利而不争先、见义而唯恐落人后的人”,原文说的是“很难找到一个”,而不是“找不到一个”。

C.“曾国藩的领导力的核心是强烈的救世意识”错误,以偏概全。文章第三段原句是“他强烈的救世意识,以及他执着地将自己的理念付诸行动所形成的强大感召力,便是他的领导力的核心”,他的领导力的核心还有“他执着地将自己的理念付诸行动所形成的强大感召力”。

D.“曾国藩治湘军的成功从中得力最大”错。由原文“所以曾国藩在湖南和江西带兵时,就陷入了极度紧张的人际关系中,以至于‘通国不能相容’,最终被罢免了兵权,跌到了人生的最低谷”可知,法家使他最终被罢免了兵权,跌到了人生的最低谷,可见曾国藩治湘军的成功并没有从中得力最大。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结合“他强烈的救世意识,以及他执着地将自己的理念付诸行动所形成的强大感召力,便是他的领导力的核心。曾国藩的湘军因而表现出了异于任何军队的战斗力。曾国藩理念的核心,是传统的儒家思想”可知,儒家给了他崇高的理想和执着的信念。

结合“法家认为权势才真正具有让人屈服和顺从的力量,此外,法家还强调争夺。它使得曾国藩能够透过表面的温情看清深层的利害,这无疑是他能在为官从政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清醒而明白的意识的关键因素”可知,法家给了他清醒的认识和现实的眼光。

结合“而道家的‘柔弱’、‘不争’,恰恰是要打破人的自矜、自是,从过分的自我之中走出来。曾国藩就这样把儒、法、道三家的精髓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既有儒家的理想与追求,又有法家的清醒与现实,还有道家的成熟与灵活,从而达到了真正的圆通无碍的境界”可知,道家给了他成熟的心态和圆融的处世之道。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勤奋努力、低调务实。“曾国藩并非天资聪明之人”,他天资并不高,“曾国藩相信‘至拙’能胜‘至巧’。梁启超认为曾国藩的成功,恰恰就是‘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民国学者萧一山也说曾国藩‘不尚机权,惟务质实’”,但他以勤补拙,崇尚实干,在军事上和学问上获得巨大成功。

信念坚定、意志顽强。“曾国藩是以书生从戎,他所面临的环境非常险恶。一方面是太平军的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另一方面,统治集团中,官吏渎法贪冒;士子不知廉耻,唯利是求。军队之中,将帅贪婪平庸,士卒望敌而走”,身处险恶的环境中,价值体系崩溃的情况下,“他强烈的救世意识,以及他执着地将自己的理念付诸行动所形成的强大感召力,便是他的领导力的核心。曾国藩的湘军因而表现出了异于任何军队的战斗力”,他有强烈的救世意识,并付诸实践。

善于反思、懂得变通。“挫折使曾国藩有了一个自我反省并得以真正脱胎换骨的机会。近一年的自我反省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咸丰八年再出而以黄老(即道家)处世’”,在人生低谷时,知道反思而以“黄老处世”,“曾国藩就这样把儒、法、道三家的精髓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既有儒家的理想与追求,又有法家的清醒与现实,还有道家的成熟与灵活,从而达到了真正的圆通无碍的境界”,融合儒、法、道,达到圆通无碍的境界,而成就事业。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和获得启示的能力。

“曾国藩坚信‘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自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说曾国藩是“办事兼传教”之人,就是指曾国藩是传播儒家理念、践行儒家理念之人。

首先,“曾国藩理念的核心,是传统的儒家思想”“曾国藩一生以‘做圣贤’为自己的追求。曾国藩具有‘卫道’的强烈使命意识”,他是儒家思想的传播者,他以儒家思想为理念核心,一生以“做圣贤”为自己的追求,有强烈的救世意识;其次,“要扭转这种局面,在曾国藩看来,当务之急,是以‘忠义血性’为核心的理念来改变人心,号召那些‘抱道君子’,投身于挽狂澜的事业中。他强烈的救世意识,以及他执着地将自己的理念付诸行动所形成的强大感召力,便是他的领导力的核心。曾国藩的湘军因而表现出了异于任何军队的战斗力”,它是一个实干家,对“天下事”,不空谈,而是挺身担当。

“在朝有武功、在野有著述,被称为清朝理学大儒、‘中兴名臣’的曾国藩的领导力的核心,并非权谋”,他文有著述,成为理学大儒;他武有功勋,成为“中兴名臣”,可见他是一个“办事兼传道”之人。“他强烈的救世意识,以及他执着地将自己的理念付诸行动所形成的强大感召力,便是他的领导力的核心。曾国藩的湘军因而表现出了异于任何军队的战斗力”,他通过对理念的传播与践行成就了事业。

作为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坚定自身理想信念,志存高远,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要通过现在的努力学习去践行,去实现。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举进士,调西京推官。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为布衣。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

庆历三年,知谏院。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小人所好者利禄,所贪者财货,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

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一日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鹜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人率为闻人。复学士,留守南京。小人畏修复用,有诈为修奏,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其群皆怨怒,谮之,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熙宁五年,卒,谥曰文忠。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

B.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

C.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

D.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京,宋初沿袭五代旧制以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为西京,以开封府(今开封市)为东京。

B.学士,可以指在国学读书的学生,也可指在朝廷负责撰述编修的官吏。

C.四夷,古指西夷、东戎、南蛮、北狄,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的“四夷”义同。

D.文中“……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与《鸿门宴》中“若属皆且为所虏”的句式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聪明过人,文名远扬。他从小读书过目成诵,中进士后与梅尧臣交游,吟诗作歌,相互唱和。

B.欧阳修为人正直,伸张正义。欧阳修替范仲淹鸣不平,写信指责司谏高若讷,欧阳修因此被贬官。

C.欧阳修很受器重,谨守职分。他论事恳直得到皇帝的嘉奖,皇帝想让他再任谏官,他以不愿言事谢罪。

D.欧阳修遭人忌恨,屡受陷害。有小人利用他外甥张氏的案件罗织罪状、甚至伪造其奏章来陷害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

(2)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14.欧阳修为什么认为杜衍等人不可罢用?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加以解说。

【答案】

10.B 11.C 12.C

13.(1)对此欧阳修写信对高若讷进行谴责,说他简直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一事。

(2)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坚持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

14.①杜衍这四人是治国的贤才,欧阳修不忍贤才被诬;②他们是正直而又有谋略的人,他们在朝廷时能让奸党和外敌都有所忌惮。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文辞简洁明快,信实通达,广征博引,都用最正确的道理加以判断,来折服人心。成就远远超过了一般人,众人没有谁能赶上他,所以天下的读书人都一致像对待老师那样敬重他。

“简而明”“信而通”句式一致,分别断开,排除AC;“引物连类”结构一致,“折之于至理”是状语后置句,应在“折”前断开,排除AC;“服人心”,动宾短语,后面断开,排除D;“故”表结果,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断开,排除CD。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

C.“古指西夷、东戎、南蛮、北狄”错误,应是西戎、东夷、南蛮、北狄。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皇帝想让他再任谏官,他以不愿言事谢罪”错误。原文是“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皇帝任命他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他去赴任告别皇上,不是“想让他再任谏官”,且他认为自己不是谏官,不能越职,而不是“他以不愿言事谢罪”。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书”,信;“责”,谴责;“谓”,说;告诉。

(2)“然”,这样;“守”,坚持,坚守;“……者”,判断句。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杜衍、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可得出:杜衍这四人是治国的贤才,欧阳修不忍贤才被诬;

由“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一日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可得出:他们是正直而又有谋略的人,他们在朝廷时能让奸党和外敌都有所忌惮。

参考译文:

欧阳修字永叔,是庐陵人。四岁时即死了父亲,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书过目不忘。考中进士,被任命为西京推官。结交梅尧臣,吟诗作歌相互唱和,从此以文章名扬天下。入朝为官,做了馆阁校勘。范仲淹因著文指陈时弊而被贬谪,在朝官员大多上章为他解救,只有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黜除。对此欧阳修写信对高若讷进行谴责,说他简直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一事。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交给皇帝,欧阳修受牵连被贬出任夷陵县令。

庆历三年,兼管谏院。当时仁宗对在朝大臣进行人事更动,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都参与执政,增加谏官,任用天下有名之士,欧阳修最先入选。欧阳修每次进见皇上,仁宗都询问他以治国执政之事,看哪些是可以做的。当初范仲淹之被贬去饶州,欧阳修与尹洙、余靖都因范仲淹之事而被斥退,世人都视他们为“党人”。从此,朋党的议论便产生了,欧阳修于是作《朋党论》一文以进呈仁宗。在文中他议论道:“君子以志同道合结为朋党,小人因有共同的利益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道理。小人所爱所贪的是薪俸钱财, 当他们利益相同时,暂时地互相勾结成为朋党,那是虚假的。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坚持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补益,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共同前进,始终如一。”欧阳修论事切直了当,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敌一样。

唯独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当面赐给他五品官的服饰,任命他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在告别皇上时,仁宗对他说:“到那里去不要作久留的打算,想要说什么,就随时讲吧。”欧阳修回答说:“我做谏官时可以直接论事,现在论事就超过我职务的范围了,是有罪的。”仁宗说:“只管说好了,不要区别在朝还是在地方。”正当这个时候,杜衍等人因被诬陷私结朋党而相继罢去,欧阳修慨然上疏说:“杜衍、范仲淹、富弼,天下人都知晓他们有治国的贤能。正直之士在朝,是邪恶者之大忌,谋臣置而不用,乃是敌人的福分啊。现在这几个人一日被罢除,而让在朝奸邪之徒弹冠相庆,四邻蛮夷之敌振臂喝彩,臣下我真为朝廷感到惋惜呀。”从此奸邪之徒更加忌恨欧阳修,并借欧阳修外甥女张氏犯罪下狱之事罗织他的罪状,致使他降职为知制诰、滁州知州。欧阳修写文章得自天才而又顺其自然,铺陈收缩都恰到好处。文辞简洁明快,信实通达,广征博引,都用最正确的道理加以判断,来折服人心。成就远远超过了一般人,众人没有谁能赶上他,所以天下的读书人都一致像对待老师那样敬重他。他奖励引荐后辈,唯恐有没顾及到的,经他赏识的人都成了名人。恢复龙图阁直学士官职,兼南京留守言事。小人皆恐惧欧阳修的重新起用,有人就伪造他的奏章,请求清洗宦官中作奸谋利的人。那些宦官都非常怨恨,他们联合起来陷害欧阳修,使得欧阳修出京为同州知州,皇上听取了吴充的意见后才取消了这一道命令。熙宁五年去世,谥号曰文忠。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曾子翊授舒掾之作①

王安石

皖城终岁静如山,府掾应从到日闲。

一水碧罗裁缭绕,万峰苍玉刻孱颜②。

旧游笔墨苔今老,浪走尘沙鬓已斑。

揽辔羡君桥北路,春风枝上鸟关关。

【注】①从皇祐三年(1051)初秋到至和元年(1054)春,诗人曾任舒州通判三年。诗人回京任参知政事后,他的同乡好友曾巩的弟弟曾宰(字子翊)被派往舒州作掾吏。曾宰临行前曾向诗人询问舒州的情况,诗人便作了此诗。②孱颜:险峻的样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对句写舒州府掾从上任开始就过着清闲的生活,暗示了舒州官员懒散的工作作风。

B.颔联中“碧罗”“苍玉”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舒州山清水秀的美景。

C.颈联中“旧游笔墨”写出了诗人在舒州时的生活情形,“浪走尘沙”表明时间的流逝。

D.尾联出句直抒胸臆,对句以景结情,表达了诗人对曾宰能去舒州上任的羡慕之情,韵味无穷。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答案】

15.A

16.①对舒州优美风景和淳朴民风的赞美之情。

②对曾在舒州度过的美好生活的怀念之情。

③对时间流逝、年华已老的感伤之情。

④对曾宰能去舒州任职的羡慕之情。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A.“暗示了舒州官员懒散的工作作风”错误。诗歌的首联“皖城终岁静如山,府掾应从到日闲”写舒州从上任开始就过着清闲的生活,暗示了舒州民风淳朴的特点。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本诗是作者对曾宰询问舒州的情况的回答之作。诗的首联“皖城终岁静如山,府掾应从到日闲”是对曾宰将来到任情景的想象,作者曾在舒州任通判三年,所以熟悉当地的民风,这一句是说舒州民风淳朴,所以作为府掾,曾宰到任之后也无事可干,可以尽享悠闲,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舒州民风淳朴的赞美之情;

诗的颔联“一水碧罗裁缭绕,万峰苍玉刻孱颜”则是对舒州优美风景的赞颂;

颈联“旧游笔墨苔今老,浪走尘沙鬓已斑”怀念自己在舒州时的时光,曾经留在当地的题字等都已长满青苔,暗示时光流逝之快,如今时间流逝,年岁已老,让作者产生人生不易的感伤,同时也是对曾经的舒州生活的怀念;

尾联则作者从感伤中跳出,笔锋一转,“揽辔羡君桥北路,春风枝上鸟关关”表达了作者对曾子翊能去舒州任职的羡慕之情。

五、情景默写

17.默写

(1)京剧《四郎探母·坐宫》一折中有“到来生变犬马结草衔环”的唱词,这句唱词出自李密《陈情表》中“ ”和“ ”两句。

(2)李商隐《锦瑟》中的“ ”和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 ”,分别对锦瑟和箜篌这两种乐器的规制有所反映。

(3)李华同学打算明年毕业后去泰山游览,如果他想追随古人登山的足迹,那么你推荐他的登山路线是“ , ”。

【答案】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死当结草 锦瑟无端五十弦 二十三丝动紫皇 越中岭 复循西谷(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怖、端、弦、循、巅。

六、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恒德负责筹建我国第一个核材料专业。当时中国在核材料研究方面 ① ,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他在国内最早开始研究核燃料材料及带电粒子束辐照效应,他带领团队研究制定铀的晶粒度标准,他利用凝胶沉淀法最早在国内研制出二氧化铀的燃料微球,他提出并主持了我国锆合金管材的氢氧化物分布研究,为我国锆管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避免反应堆内因氢化物分布不利而发生断裂事故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恒德带领团队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努力服务于国家建设的迫切需要。但是为了国家利益,他从未就这些研究成果公开发表过一篇论文,他的真实工作一直 ② 。作为我国最早从事核材料研究的科学家,虽然他的成就举足轻重,但他是一名默默奉献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过神州大地,李恒德在科研领域也焕发出新的活力。1980年,在第二届国际离子束材料改性会议上,李恒德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这是他回国25年来发表的第一篇公开论文,也标志着我国开始在这一研究领域初出茅庐。使我国在这一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令国际同行 ③ 。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

18.①一穷二白 ②鲜为人知(默默无闻) ③刮目相看

19.李恒德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这是他回国25年来公开发表的第一篇论文,也标志着我国开始在这一研究领域崭露头角。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此处前面有“李恒德负责筹建我国第一个核材料专业”,后面有“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可见“当时中国在核材料研究方面”底子差、基础薄,可用“一穷二白”。一穷二白:比喻基础差,底子薄。

第二处,此处前面有“为了国家利益,他从未就这些研究成果公开发表过一篇论文”,后面有“他是一名默默奉献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因此“他的真实工作”应该很少有人知道,可用“鲜为人知(默默无闻)”。鲜为人知:很少被人知道。默默无闻:做事无声无息,无人知晓,做了好事不声张,不图名利,没人知道。

第三处,中国在核材料研究方面原来是“一穷二白”,现在“在这一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因而获得了“国际同行”看法的改变,可用“刮目相看”。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二:

一是语序不当,“公开”应该作状语,放在“发表”之前;

二是搭配不当,“初出茅庐”,初次出来做事,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刚到工作岗位上,缺乏经验。应把“在这一研究领域初出茅庐”改为“在这一研究领域崭露头角”。

七、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无纸化办公,_______是指办公不用纸张。这是在无纸化环境下形成的一种工作方式,也是基于信息化和现代化而再造的工作流程。根据研究显示,在硬件、软件与通信网络的合力作用下,使人们通过“无纸化”“去纸化”就能实现信息传达和办公流程。这一方式,在各行各业包括政务系统内已经施行多年,而且带来的高效便捷、流程顺畅、节约环保等优点_______。因此,无纸化办公不仅是_______,而且是提升工作质量和服务品质的重要方面。

但实际上,在基层,无纸化办公形同“两张皮”,比如相关文件在办公系统上报后,仍要送纸质版;又如相关材料报送后,还要打印出来供领导签字、部门盖章……凡此种种,使得无纸化办公在某些环节、某些流程上,存在_______的尴尬。甚至一些基层干部反映,纸质版、电子版的使用如“两条腿走路”,线上线下“双办公”,导致基层工作量翻倍。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顾名思义 可想而知 势在必行 画蛇添足

B.顾名思义 不言而喻 大势所趋 多此一举

C.毫无疑义 不言而喻 势在必行 多此一举

D.毫无疑义 可想而知 大势所趋 画蛇添足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那不勒斯连续5轮不胜,陷入低迷

【答案】

20.B

21.研究显示,在硬件、软件与通信网络的合力作用下,人们通过“无纸化”“去纸化”就能实现信息传达,完成办公流程。

【解析】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顾名思义:从事物的名称联想到它的含义。毫无疑义:一点也没有可以使人怀疑的地方。根据语境“办公不用纸张”是人们对“无纸化办公”含义的联想,应选“顾名思义”。

第二处,可想而知:不用说明就能想象得到。不言而喻:不用说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此处强调不用说大家就都明白该方式的优点,故选“不言而喻”。

第三处,势在必行:从事情发展的趋势看,必须采取行动。大势所趋:整个形势发展的趋向。此处作“是”的宾语,只能用“大势所趋”。

第四处,画蛇添足:比喻做多余的事,反而弄巧成拙。多此一举:做不必要的、多余的事情。此处没有“弄巧成拙”的意思,前面举例“相关文件在办公系统上报后,仍要送纸质版”“相关材料报送后,还要打印出来供领导签字、部门盖章”等,明显是多此一举的,故选“多此一举”。

21.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以下语病:

第一处,句式杂糅,“根据……”和“……显示”杂糅,可以改为“研究显示”,或“根据研究”;

第二处,成分残缺,滥用介词“使”,导致句子无主语,删掉“使”;

第三处,搭配不当,“实现”与“办公流程”动宾搭配不当,应改为“实现信息传达,完成办公流程”。

故原句改为:研究显示,在硬件、软件与通信网络的合力作用下,人们通过“无纸化”“去纸化”就能实现信息传达,完成办公流程。

八、语言表达

22.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修辞句式与示例相同

(示例)蓝天广阔无垠,炫出的是自己博大的胸怀;雄鹰翱翔长空,炫出的是自己矫健的身姿;梅花傲雪凌霜,炫出的是自己不屈的傲骨。

【答案】

(示例)江水奔流不息,炫出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草原无边无际,炫出的是自己顽强的生命力;百花争奇斗艳,炫出的是自己娇丽的姿容。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

仿句要仿写内容,语意切合语境,情感色彩统一。仿句要仿形式,句式结构一致,手法修辞相同。需要联想寻找相关材料。语言得体简明连贯。本题先自选自然之景,仿写的内容是自然景色的特点和魅力。仿写的句式是:仿写对象+仿写对象的特点(四字),炫出的是自己……的……(仿写对象的魅力)。仿写时注意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注意词语搭配和语意连贯。

如:江水奔流不息,炫出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草原无边无际,炫出的是自己顽强的生命力;百花争奇斗艳,炫出的是自己娇丽的姿容。

九、命题作文

23.根据要求写作。

对于史铁生来说,那北海的菊花,是一缕芬芳;对于莫怀戚来说,一家四口散步的场景,是一缕芬芳;对于鲁迅来说,阿长买来的《山海经》,是一缕芬芳;对于杨绛来说,老王送来的香油和鸡蛋,是一缕芬芳……

在你的记忆深处,也一定有那么一缕芬芳,温暖了你的时光,幸福了你的岁月。

请以“留在记忆里的芬芳”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不少于8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

【答案·例文】

留在记忆里的芬芳

时光的沙漏发出淡淡的摩擦声。有份甜美的记忆绽放成花朵,其迷人的馨香充盈着我平凡的生命……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家乡的天空永远是湛蓝的,云朵永远是洁白的,而外婆的面容是慈爱的。

年幼时,每逢油菜花开,外婆就会牵着我的小手在花海中信步漫游,闲适安逸。大片大片金黄的油菜花,微风吹过,花枝摇曳,花香飘散,空气中弥漫着喜悦的气息,花粉调皮地伏在我发梢,也落在外婆的肩头。蜜蜂在花间噗哧着翅膀,忙着采蜜。油菜花杆上偶有花瓣凋零结了籽的,长长细细的像四季豆一样还鼓出几个“小肚子”,甚是可爱。

微风拂散外婆的发丝,她下蹲抱起我,问我是否看见了田野的尽头,说只要人的心像油菜花一样阳光,总能脚踩繁花,走向明媚的远方。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我轻歪小脑袋看她,忽觉她的脸似油菜花一样迷人,也将这一刻深深印到我心里。我摘了一朵小花儿,给外婆戴上;又摘了一朵握在手里,生怕它长了翅膀,偷偷从我手心里飞走。

夕阳西下,外婆坐在家门前的石凳上,看着我在满院子里不知疲倦地跑着、跳着。她偶尔轻轻呼唤我的小名,我便笑嘻嘻地跑向石凳上。她慈爱地抱起我,把我放在她的膝盖上,轻轻地摸着我的头。她轻轻摇着我,哼起山歌,一字一句,轻轻柔柔的,沉在她的岁月里,脸上漾起油菜花般的笑容,那一刻,我虽少不知事,却也听得入了迷。

每当看见油菜花,总会想起外婆那慈爱的脸,好似有一缕灿烂的阳光照进心头!

时光嘀嗒往前走,故乡那片油菜花地,沁人心脾的香味混合着童年的天真可爱,饱含外婆的浓浓爱意,它们均幻化成记忆里盛开的花朵,时刻温暖着我的生命……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

材料中提到的“芬芳”,就是一种味道,一种让人觉得心情舒畅、心中温暖的味道。这种味道可以来自自己的亲人,比如母亲,也可来自于自己的朋友,还可以来自公交车上偶遇的一个人。但不管是谁,他总是给我正面的引导和积极的意义。所以题目中的“芬芳”应有双关意,既指某人的味道,还指某种精神品质。“记忆”表明要写以前发生的事情。写作之时,还要深入思考:为什么如此芬芳?让“我”明白了怎样的人生道理?对“我”的成长有何影响……不但要突出“芬芳”之味,更重要的是凸显对于“我”的巨大影响。

立意时,如果“芬芳”来自一花一草、一山一石,那么我们可从“爱护自然,保护环境”或“自然对心灵的净化”这些方面去寻找主题;如果“芬芳”来自生活中的一人、一物、一事,那么讴歌亲情、赞美友情,或是表现陌生人给你的关怀表现人性之美都可作为立意选择;如果“芬芳”来自文学作品中人物、场面,那么表现“自信、坚持、奋进”的精神和勇气也是立意的方向。

构思时,我们既可写生活中景美、情美、心灵的美、思想的美,也可从文学作品中选材。在“芬芳”前试着加一些限制修饰的词,如:爱的芬芳、优秀品质的芬芳、催人奋进的芬芳等等,文章选材就丰富了。可以从成长路上来自朋友、老师、亲人的关心呵护方面选材,去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进而表达感恩之心;也可以写自己的坚强、勇敢、自信、乐观,用这一“芬芳”催我成长、成熟;也可以选取陌生人的一个微笑,一个动作为留存心底的“芬芳”;还可以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自然界的一花、一草、一物给我的人生启示,表现一种特殊的“芬芳”。

立意:

1.温馨的亲情长留心间。

2.大自然的淳朴自留芬芳。

3.奋进的精神万古流芳。

4.自然的启迪总在人们心底留下一瓣馨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B5编程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继续浏览有关 那不勒斯连续5轮不胜陷入低迷 的文章
发表评论